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辽宁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一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成功抵御非典疫情,胜利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过去的一年,是我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结构调整力度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安定团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进一步夯实了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同时,全省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行政的能力,为做好全年各项工作付出了心力,做出了贡献。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从容应对,科学指挥,取得抗击非典和经济发展双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击非典工作的重要部署,按照省委提出的“严防死守,把住进口,群防群控,不漏一人”的工作方针,坚持以社区、村屯、学校三个区域为重点,牢牢把住入境前、入境时、入境后三道防线,建立健全了预防、救治、信息反馈体系,实现了控制输入性病例和防止继发性病例两大工作目标。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全省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抗击非典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资力度,确保了非典防治资金和物资的及时到位。在抓好防治非典工作的同时,我们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产损失一、二产补,对外贸易损失扩大内需补”的要求,切实抓好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加快开发和生产与防治非典有关的产品,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上来,取得了防治非典和经济发展同时推进的良好效果。
第二,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机遇,以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为重点,带动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全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2003年,全省GDP实现6002亿元,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7%,一、三产业的增加值增幅分别列全国第三、第四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2亿元,增长29.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46亿元,增长15.7%。全省实际直接利用外资55.8亿美元,增长42.6%;实现进出口总额265.6亿美元,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30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1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2934元,增长6.7%。
坚持工业强省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工业对经济工作全局的拉动作用,以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和重要原材料两大基地为重点,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技术改造,工业经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64亿元,增长18.5%,实现利税530亿元,增长25%。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对丧失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进行调整,依法破产关闭国有企业137户,以多种形式完成国有中小企业转制405户。努力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重点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加快发展,完成了辽宁特钢对北满特钢的重组,组建起目前国内最大的特钢企业集团。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分离辅助单位184个,精简企业富余人员29万人。围绕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快进行技术改造,华晨宝马轿车、超大型油轮、朝柴3万台柴油机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鞍钢、本钢等52个振兴老工业基地重点国债项目获得国家批准,为今后发展积蓄了后劲。
坚持“一主三化”的发展思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按照“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在遭受严重春旱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达到1498万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调整为61.2:38.8。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新建水利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人工造林553万亩,及时复垦开发土地,保持了耕地占补平衡。全省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事企业发展到2000家,乡镇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9%。筹措14亿元用于农村税费改革补助,全省农民人均减负52元。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放心、放开、放手”方针,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700亿元,增长14%,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88户。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以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物流体系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初步形成。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促进了以沈阳为中心的三条旅游热线建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赴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进行重点招商引资,举办了“台湾周”、“韩国周”、“海外学子创业周”等活动,成功承办了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加强同国内兄弟省份的合作,在福建、山东等省开展了内联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果。
以阜新为重点,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国家的支持下,阜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取得了有效进展,全市GDP增长率连续两年超过20%,23个重点转型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22亿元,同时兴办引进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实现就业4.5万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阜新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已完成70%,抚顺、本溪、北票等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第三,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新成绩。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全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96.6万人。积极探索建立经常性社会救助体系,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救助困难群众300多万人次。努力为群众办实事,重点解决好住房、交通、供暖、医疗和就学等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
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工作,累计实现“并轨”人数175万人,累计做实个人账户基金88亿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88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59.6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去年,全省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全部关闭,51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并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40.9亿元。全省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全省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
第四,加强社会和公共事业建设,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快推进。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有所提升。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分别增长15%和18.5%,普通高校在校生达54.8万人。成功举办和承办了中国制博会、中国软交会和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开展同中科院和知名高校合作。引进外国专家9600人次。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发展。辽宁艺术城破土动工,歌剧《苍原》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一宫三陵”等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广播电视宽带光纤网络开通,新闻出版事业更加繁荣。竞技体育和群众性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我省运动员获得18个奥运项目世界冠军、29项亚洲冠军和75项全国冠军。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1.07‰。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了“东北大振兴,辽宁怎么办”的大讨论和“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第五,加快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人民群众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加大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取得新进展。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沈大高速公路扩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将于今年9月建成通车。二期农村电网改造全部竣工,大伙房水库输水、丹庄高速公路和大连港大窑湾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第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省政府坚持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32件,政协委员提案578件,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8%。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绩,巩固和发展了军政军民团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查办大案要案工作力度,坚决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集中处理了一批长期积压的大案要案。加强隐蔽战线的斗争,依法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认真调处信访案件,维护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加强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关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驻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中央驻辽单位,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固树立发展观念、市场观念和创新观念,始终保持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气势;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目的,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作保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必须坚持“五个统筹”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形成促发展、谋振兴的强大合力。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快振兴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是结构性和机制性矛盾仍很突出,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困难人口较多,就业和社保压力很大;动迁征地、拖欠工资、涉法案件等社会热点问题较多。在政府自身建设中,机关作风有待改善和加强,行政执法水平亟待提高,不同程度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甚至违法违纪等问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关于《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辽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是非常必要的。省政府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组织有关部门着手调查研究和起草工作。去年9月,省委召开了九届六次全会,确定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为《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中央在去年11月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都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形成了《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经省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研究,决定提交本次人代会审议,并请政协会议讨论。
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努力把握三条原则。一是注意指导性。在确定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时,力求充分体现中央精神,全面贯彻省委要求,符合辽宁省情,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调动全省方方面面积极性,开创新局面,寻求新突破。二是把握规律性。把制定《规划》的过程作为对省情再认识、对发展思路再思考的过程,不断探索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三是增强操作性。除制定总体规划外,还配套制定了11个专项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同时,注意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使奋斗目标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规划》包括绪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点产业布局,主要任务和措施,组织领导等5个部分。下面,我就主要内容作以介绍和说明。
第一,关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规划》提出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发〔2003〕11号文件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市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努力,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基本实现工业化,为我省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原则,这就是:坚持观念、体制和机制创新,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改造,加大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发挥老优势、增创新优势,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坚持统筹兼顾,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自力更生,在积极争取和落实好国家支持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规划》确定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主要目标,这就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省GDP达到11800亿元(按2002年价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达到27000元。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500元和55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初步实现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九五”期间,我省基本完成了以实现国企改革脱困目标为主题的“上篇”文章,“十五”期间,要完成以调整改造为主题的“中篇”文章,“十一五”期间,要做好以全面振兴为主题的“下篇”文章,到2010年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
第二,关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点产业布局
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根据全国战略布局和辽宁实际,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集中力量把辽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同时要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1、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建设沈阳、大连两个装备制造业集聚地,其他各市依据自身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装备类产品和配套产品,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全省装备制造业布局优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加速发展汽车、船舶、轨道交通设备和航空航天器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大力发展数控机床、通用机械、电工电器和石化、冶金、重型矿山设备以及环保设备等基础设备与重大装备制造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成套水平;巩固和壮大军事装备制造业,构筑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到2010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2、做大做强石化、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建设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立足现有基础,以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在搞好企业改革和改组的基础上,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替代进口、改善环境,实施调整改造,推动原材料工业结构集约化、大型化、高级化和系列化,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保持和拓展我省原材料工业的竞争优势。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和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生产基地,以化学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建材基地。到2010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3、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0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12%以上。以7个农产品加工行业为重点,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评估、交通运输、商贸、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文化等服务业。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85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在重点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省形成以两大基地和三大产业为经济支柱,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第三,关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与振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保证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目标的实现,要重点做好10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要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投资和财税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二是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把扩大开放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途径和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对内开放,特别是加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区域经济合作。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增添活力。要按照“放心、放开、放手”的原则,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四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五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全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六是统筹规划,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要加快沈阳经济区和“大大连”建设,发展临港经济形成沿海经济带,利用我省海岸线长、海域辽阔和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辽西北地区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各地区互联互动、优势互补、持续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七是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到2010年,全省资源型城市基本完成经济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八是提高基础设施能力和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要不断增强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同步推进经济振兴和生态环境建设。九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十是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
第四,关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组织领导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全省经济工作的主题,《规划》在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分类指导,积极推进。省市成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各级政府要彻底转变职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带领人民奋发努力,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进程。
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方面一致认为《规划》草案符合中央精神和辽宁实际,既坚持了高标准,也具有可行性。我省已具备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体制基础、工作基础、人才基础和思想基础,而且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客观环境十分有利。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使辽宁成为国内外投资合作的热点地区,对我省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已经逐步显现。现在全省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加快振兴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们相信,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三、2004年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我省全面落实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个主题,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要力争好于去年,重点城市发展水平不低于东南沿海先进地区同类城市水平。改革开放要迈出新步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要有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要有新提高,确保高起点快起步开局,高水平跨越式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伟业有一个良好开端。
按照上述的总体要求,2004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GDP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8%,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继续坚持“工业强省”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在振兴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加快建设“两大基地”。尽快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与措施,努力使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树立起新形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切实抓好重大项目的续建、开工、签约、储备“四个一批”。重点推进80项具有牵动作用的关键性项目实施,落实鞍钢500万吨精品板材、华晨宝马轿车等10个在建项目,52项国债资金技改项目多数开工建设。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争取实现产值2500亿元,增长25%。四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步伐,完成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加速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行业战略性重组,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中直企业破产关闭;以军工、煤炭行业为重点,依法稳步对部分企业实施破产或分立破产;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吸纳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试行年薪制和期权期股等分配形式。对重点工业行业加强指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五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做好阜新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抓紧制定和实施抚顺、本溪、盘锦、北票、南票等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方案,合理开发资源,延长产业链,落实接续项目,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步伐,全面启动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
第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4〕1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主三化”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增长。一要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集中抓好畜牧、水产、水果和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尽快形成以“一牧两水一菜”为重点的农业区域分工布局,切实提高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水平。支持东部山区发展林下产业。二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80个。三要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达到135个,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0%。四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调整、改组和改造,使县域工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增长的主导力量。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五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坚决实现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不反弹的目标。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确保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国有农场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县级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第三产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发展。一是繁荣发展服务业,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繁荣活跃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新增城乡连锁超市650家,连锁经营销售额430亿元,确保增长30%。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防范和化解市场与金融风险。二是要以沈阳、大连和锦州三大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抓紧制定全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构筑辐射全省和东北的物流体系。今年要建成10个物流配送枢纽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按照商贸、旅游、会展“三位一体”的思路,把会展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今年要实现旅游总收入500亿元,会展业交易额1000亿元的目标。要注意研究“假日经济”规律,从更大的范围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沈大、沈丹、沈山三条热线的旅游资源,发展清文化旅游和滨海旅游,形成“一体化”的旅游网络,不断推出新的旅游精品。要全力办好首届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
第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之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两个“必须毫不动摇”的方针,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使之成为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辽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年要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6.5%,上缴税金增长15.8%,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从业人员达713万人。一要认真清理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所有行业,在市场准入、信贷、税费、投融资等方面切实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大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特色突出的大型民营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中小企业做强做大。二要积极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要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老工业基地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兴办、并购、承包乡镇企业,在农村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民营经济大胆进入第三产业,搞活商品流通。三要鼓励和扶持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城镇下岗职工领办和创办民营企业,扩大民营经济规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四要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止和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要确保9月份全线竣工。加速推进丹东至庄河和沈阳至抚顺南杂木高速公路、大伙房水库输水、大连港大窑湾集装箱码头、阜新电厂三期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要做好辽宁中部环城高速公路、纵贯东北三省东部铁路干线,以及营口电厂二期、丹东、绥中、庄河电厂以及核电站等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积极推进辽南地区电网改造。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设施,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新建农村黑色路面8000公里,新建城市道路450万平方米。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我省水、土、植被以及气候等环境要素的改善。加快节能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更加重视气象和防灾减灾工作。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400万亩,新封山育林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万亩。进一步搞好辽东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辽西生态屏障建设。结合环境年建设活动,强化烟尘、噪声、垃圾、污水等污染防治工作,使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提高2个百分点;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7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50%;污水处理率达到52%,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支撑作用。
第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对外开放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一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招商领域,改进招商方式,吸引更多外商到辽宁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我省工业基础好、区位条件好的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采购”。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围绕建设“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建设一批、开工一批、签约一批、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扩大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二要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出口规模。坚持以质取胜,大力发展优势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及农产品的出口,增加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重点开拓欧洲、北美、东北亚和俄罗斯市场。同时,要积极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域外投资,建立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大力发展技术、劳务输出,开展海外工程承包,抓好境外投资项目。三要加强开发区建设,注重区域经济合作。着力提高开发区建设水平,使之成为全省环境最好、政策最优、服务最佳的吸引海内外合作的集聚地。加强与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联系,特别要加强与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的区域经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认真组织好辽宁经贸洽谈活动。四要加快港口建设,扩大国际贸易。以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加快我省沿海港口群的建设,整合港口资源,优化口岸环境。积极发展航运业和临港经济,促进国际贸易的大发展。继续实施“大通关”工程,提高联检、通关效率,大连等6个一类口岸的通关速度要达到上海口岸水平。
第七,做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把促进就业再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有组织地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积极倡导和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搞好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对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全年新增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5%以内。认真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继续巩固和扩大城镇社会保障试点成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依法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加大征缴力度,多渠道筹集和管好社会保障基金,确保各项参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切实推进扶贫帮困的制度化,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继续广泛深入开展科技、教育和医疗扶贫,确保城乡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支持辽西北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启动高氟水治理工程,切实解决辽西北地区人畜饮水问题。要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住房、就学、供暖、医疗等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低收入群众安居工程和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努力改善居民居住和生活条件。
继续做好信访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集中力量化解信访积案,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新的信访案件。对上访群众的合理要求,一定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妥善解决。对造成恶劣影响和重大损失的信访案件,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八,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继续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加快科技园区发展。充分发挥我省的教育优势,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今年普通高中要实现增长13.5%的扩招目标。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7万人,普通高校招生16.4万人。加快推进国家确定的沈阳市、辽宁出版集团等单位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及省内确定的锦州市和辽宁歌舞团、辽宁大剧院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并尽快取得成效。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抓好疾病控制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启动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同时要建立城市特困群体医疗救助保障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3‰以内。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我省选手要在第28届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发展老龄事业。做好残疾人工作。
第九,继续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一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政府决策的咨询论证和听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意见,完善决策程序。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6件,制定政府规章9件。二是坚持定期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和向省政协通报政府工作,认真听取人大、政协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自觉地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更加重视和解决代表与委员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做好代表的议案、建议和委员提案的办理及落实工作。三是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自治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职代会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办法,落实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四是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倡导团结、友善、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遏制社会消极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重视国防动员体制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支持军队编制调整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妥善安置转业干部,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是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努力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把政府工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对应由企业决策的事情全部交给企业,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全部交给市场,必须保留的审批事项也要简化程序,提高公开化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惩治商业欺诈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抓好安全生产,整顿生产秩序,规范安全管理。今年是辽宁环境建设年,各级政府都要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舆论环境。使软、硬环境建设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起步之年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开端,关键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现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标任务已明确,最紧要的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百米的速度、冲力启动当前的工作,以万米的耐力、韧劲推进持续发展。以振兴的精神,振兴的劲头,振兴的魄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享乐主义,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华而不实、做表面文章;防止和反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的奢靡之风,把有限的财力用到群众直接受惠受益的事业上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辽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她曾经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今天中央又做出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再创老工业基地的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省委的领导下,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加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